核心观点:技术不重要
- “技术不重要”的核心断言: 左大反复强调,技术本身没有价值或价值很低。
- 目标受众: 主要是从事技术工作(尤其是IT、研发)的人,试图打破他们对技术能力的迷信和优越感。
论证“技术不重要”的原因
- 经济学角度:
- 商品周期论: 研发(技术)在商品(产品)的生命周期(研发-生产-销售)中占比最小、时间最短。销售和生产才是长期盈利的关键。
- 技术非稀缺: 技术可以通过花钱雇佣掌握技术的人获得。技术人才被“异化”为可以用货币购买的商品,没有真正的稀缺性。老板有钱就能买到技术。
- 技术人收入模式单一且有限: 技术工作本质是出卖劳动力换取固定工资(“死工资”),收入与劳动时间强绑定,难以获得销售提成那样的爆发式收益。人的时间有限,收益上限明显。
- 技术贬值快: 技术普及导致掌握者增多,技术本身贬值。技术更新快,学习成本高,回报率低(高投入低回报),是“短择”行为。
- 无门槛与成长性低: 技术岗位缺乏国家认定的硬性等级门槛,社会评价(如初级/中级/高级)虚,导致岗位价值不高、成长性差。
- 老板/资本视角:
- 技术可购买: 老板视技术为可购买资源,花钱雇人即可。核心是钱,而不是技术本身。“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 技术岗位低端: 在老板和管理层眼中,技术岗位是“低端”、“劳心劳力”、“脏活苦活累活”,是“拔了牙的老虎”(外强中干)。公司高管核心通常是销售/管理,而非研发。
- 人是工具: 所有员工(包括技术)都是老板实现商品价值链条(研发-生产-销售)中的一道工序,被工具化、异化。
- 技术人易被替代: 公司离开一两个技术人员不会垮。老板的核心能力是“忽悠”(整合资源、管理),而非技术本身。
- AI的冲击: AI的出现极大降低了技术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导致大规模裁员。面试重点转向“会不会用AI”,而非基础技术能力。
- 社会阶层与“聪明”论:
- “聪明人”等级论: 左大提出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一等聪明人从政(当官),二等从商(当老板),三等做管理,四五六等才搞技术。搞技术的人“不聪明”,是被“智商优越感”自我麻痹。
- 劳动者地位低: 无论体力(种田)还是脑力(技术)劳动者,在社会中地位都低,因为数量多,“不值得被尊重”,如同古代佃户。
- 哲学与个人发展角度:
- 中庸之道: 过度强调技术重要是极端思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需平衡发展。
- 精力有限论: 过度投入技术,必然导致其他能力(口才、商业思维、人情世故)的缺失,阻碍全面发展。
- “君子不器”: 人不应该只做一个专精的工具(器)。古代文人讲究全面发展(琴棋书画骑射),现代技术人只“会打键盘”是片面的。
- 语言与语义变迁: “技术”的概念本身也在变化,今天的“技术”可能只是普通的脑力劳动,并无特殊光环。不要被“技术”这个词本身迷惑。
- 核心竞争力非技术: 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项技术能力,而是综合能力(广度)。
- 人生成本高昂: 迷信技术,可能导致错失人生其他重要命题(恋爱、婚姻、健康、家庭),得不偿失。
“破局”之道(针对技术从业者)
- 抛弃“虚伪道德观”:
- 认清世界的残酷现实:剥削普遍存在,道德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如剥削)。
- 职场就是买卖: 遵循“功利主义”,追求高工资是核心。可以适当“美化简历”,将其视为对雇主压价策略的反制。
- 降低道德负罪感: 普通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应有过多的道德枷锁。争取自身权益(高工资)是首要的。
- 转型方向:
- 销售+技术结合: 向能直接接触客户、掌握销售环节的岗位转型(如蓝领中的技术工、工程、装修),减少被剥削的环节。
- 掌握全链条/个体户: 努力掌握从技术到销售的更多环节,甚至成为个体户,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 自媒体: 利用技术背景做自媒体,将知识转化为影响力或直接变现。
- 看好蓝领: 未来蓝领(掌握销售+技术)工资可能高于普通白领(纯脑力劳动)。不要有职业鄙视链。
- 认清时代与位置:
- 成功关键要素: 时代(红利)、行业(风口)、位置(生态位)比技术更重要。技术不沾边。
- 中国未来趋势: “日本的丧+韩国的卷”。评估自身能否承受高强度内卷,不能则需早做打算(转行、换岗、躺平)。
- 躺平也内卷: 躺平的选择(如去云南)未来也可能变得拥挤和昂贵。
- 工作态度(无奈之选):
- 消极工作,积极生活: 如果必须工作,则“到点就跑”,划清工作与生活界限,保护自身精力和时间。
尖锐总结与“扎心话”
- 老板的谎言: 老板劝你稳定打工,但自己绝不会给别人打工。
- 认清工具本质: 意识到自己是实现他人价值的工具,并对此感到痛苦和愤怒,是成为老板的潜质起点。否则永远是“打工的料”。
- 创新的归属: 创新是老板的工作,不是普通员工的职责。普通员工只是“手脚”(高级的是手,低级的是脚甚至“脚垢”)。
- 技术人的“傲气”可笑: 心高气傲的技术人“跟傻子一样”。
- 左大的“阳谋”: 左大教授技能(技术)和“帝王心术”(管理思维),目的是希望学生成为中高层管理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是“赤裸裸的阳谋”。
- 推荐杨朱思想: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强调个体权益的重要性,可以理解为一种极端个人主义或对剥削的反抗策略。
总结
左大的讲稿是一剂极其辛辣、现实甚至带有强烈悲观和愤懑色彩的“醒酒汤”。其核心在于彻底解构“技术崇拜”,指出在当前的资本规则和社会结构下,纯粹的技术能力价值被系统性低估,技术从业者处于价值链和食物链的相对底层,面临收入天花板、可替代性强、AI冲击、地位不高、发展受限等多重困境。
他提出的“破局”方案核心是:
1. 认知觉醒: 认清残酷现实,摆脱道德枷锁。
2. 能力转型: 从纯技术向技术+销售/全链条/个体户/自媒体转型。
3. 价值最大化: 在职场中运用策略(如简历优化)争取更高报酬。
4. 位置选择: 寻求更有利的生态位(时代、行业、岗位)。
基于强烈的现实冲击力,迫使技术从业者跳出技术思维的“井”去审视更广阔的社会规则和生存逻辑。然而,其观点也极富争议性(如“聪明人等级论”、全盘否定技术价值、美化简历的伦理问题、过度悲观的论调),需要读者结合自身情况辩证思考。它更像是一面放大社会阴暗面和职场焦虑的镜子,而非绝对真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