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回车键 "跳到内容

短视频内容、直播违规风险点汇总

⚠️ 一、内容虚假与造谣传谣

  1. 虚假摆拍与社会热点造假
    • 编造虚假剧情(如“患病”“扶贫”“社会事件”),通过卖惨、冲突等情节博流量,扰乱公共秩序。
      案例:湖北网民姜某某发布“铲除转基因大豆”谣言视频;西安赵某摆拍“给同事下药”被行拘。
    • 处罚:行政拘留、账号封禁(如“Thurman猫一杯”因伪造“小学生丢作业”事件遭全网封号)。
  2. 伪科普/伪专业知识误导
    • 冒充医疗、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传播未经验证的“偏方”或虚假知识。
      案例:微信视频号整治“XX食材根治疾病”类医疗谣言,违规主播被取消健康科普资质;中央网信办专项打击“伪科普带货”账号。
    • 处罚:内容下架、永久限制直播功能。

🚫 二、低俗与违背公序良俗

  1. 低俗人设与表演
    • 衣着暴露、性暗示动作、聚焦敏感部位等“软色情”内容。
      案例:微信视频号处置“低胸衣放纸巾”“不雅舞蹈动作”等擦边直播,累计封禁1.2万个直播间;湖北“高某”等账号因“钻胯”“骚扰路人”被暂停更新15日。
  2. 恶意PK与无底线惩罚
    • 设计自虐、侮辱性PK任务(如过量喝水、吃刺激性食物)。
      案例:微信专项治理“倒立喝水”“涂抹辣椒水”等危害健康行为;长沙主播叶某策划“掀桌子”PK被行拘5日。
    • 处罚:限流、掐播、行政拘留。

⛔ 三、扰乱社会秩序与侵权

  1. 假冒身份与仿冒机构
    • 冒充公职人员、党政机关、新闻媒体等身份发布内容。
      案例:长沙彭某某冒充执法人员拍视频被行拘15日;宁乡市4个假冒党政机关账号遭永久封禁。
  2. 直播辱骂与煽动对立
    • 在直播间持续辱骂观众、制造冲突“引战”刺激打赏。
      案例:甘肃主播郭某某长期辱骂观众(绰号“骂断街”)被行拘10日。

⚖️ 四、商品营销违规

  1. 虚假宣传与销售伪劣商品
    • 虚构销量/点赞数据、夸大产品功效(如食品宣称“治病”)、销售假冒贴牌商品。
      案例:凉山网红“孟阳”“阿泽”虚构贫困人设带货假农产,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中央网信办专项打击“特供旗号售假”行为。
  2. 利用特殊群体营销
    • 利用未成年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形象吸粉带货。
      案例:专项行动明确禁止此类引流,违者封号。

🛡️ 五、其他高风险行为

  1. 挑战法律底线的危险行为
    • 展示高危动作(如危险驾驶、极限运动未提示防护),易引发模仿。
      案例:中央网信办将“展示高危行为”列为导向不良问题重点整治。
  2. 违规抽奖与诱导互动
    • 直播间口头抽奖、要求刷屏截屏等,均属平台禁止行为。
      案例:抖音禁止任何形式抽奖,违者封播≥24小时。

💎 总结建议

  • 标注演绎内容:虚构剧情需显著标明“演绎”,避免混淆真实性;
  • 资质合规:专业领域(医疗/金融等)主播需认证资质并公示;
  • 平台规则迭代:各平台强化AI审核与人工复审(如微信针对“镜头规避审核”追加处罚);
  • 法律后果升级:轻则限流封号,重则面临行拘甚至刑事责任(如传播淫秽物品罪、虚假广告罪)。

💡 规避风险的核心在于严守内容真实性、尊重公序良俗、杜绝消费特殊群体,并持续关注网信办专项行动及平台政策更新(如近期“清朗·网络直播低俗乱象整治”为期1个月专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