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一、警惕加盟骗局的四大诱导手段
- “借壳”知名品牌,虚构关联关系
- 骗子常谎称是知名品牌的“升级版”或“子品牌”(如谎称“奶爸王子是蜜雪冰城升级品牌”),伪造供应链证明、获奖证书等背书材料;
- 甚至租用豪华场地、播放明星代言视频、展示假合作牌匾营造虚假实力。
应对策略:
→ 通过中国商标网核验商标注册号(如蜜雪冰城商标号:19957335);
→ 要求出示品牌方与知名企业的股权关系证明或授权协议原件,而非复印件。
- “低门槛高回报”的收益承诺
- 宣称“6-9个月回本”“日均流水5000元”等不切实际的收益;
- 用“限时优惠”“内部合伙人名额”制造紧迫感,诱导快速签约。
应对策略:
→ 实地调研至少3家运营1年以上的加盟店,核验流水单与成本结构;
→ 对比行业平均数据(如头部茶饮品牌新店回本周期已延长至1.5-2年)。
- “试吃试营”造假
- 试吃样品从其他品牌购买后替换包装(如汉堡案中用正品冒充自研产品);
- 安排“样板店”刷单伪造火爆流水。
应对策略:
→ 要求随机抽查非公司指定的门店,观察日常经营状况;
→ 查验物料采购价是否远高于市场(如骗局中物料价常高出1-2倍)。
- 以“合伙人”名义规避法律责任
- 用“事业合伙人”“联合创始人”等话术淡化加盟关系,规避特许经营备案义务;
- 合同刻意回避“特许经营”字样,代以“品牌合作”“技术服务”等模糊表述。
应对策略:
→ 无论名称如何,若涉及品牌授权与统一管理,均需遵守《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 要求品牌方出示商务部特许经营备案号(官网可查)。
📝 二、合同陷阱的识别与防范重点
加盟合同往往是风险爆发的核心点,需逐条审视以下条款:
- 冷静期条款缺失:
法律规定合同必须约定冷静期(通常7-30天),若无此条款或期限过短,加盟商有权单方解约。 - 模糊物料供应条款:
骗子常在合同中回避具体价格,后期强制高价采购(如10万元物料费远超市价)。
→ 要求写入原料最高限价及调价规则。 - 违约责任不对等:
格式合同常规定“加盟费不退”“退出需付违约金”,却未约定品牌方未提供支持时的赔偿责任。
→ 补充条款明确:选址失败、培训缺失等情形下的退费标准。 - 授权范围与区域保护:
口头承诺“区域独家”,合同却未写明保护半径(如500米内不开第二家)。
→ 将区域保护精确到地理距离,并写入违约补偿方案。
🛠️ 三、后期运营中的风险规避
签约后才是骗局的高发阶段,需警惕以下操作:
- 供应链压榨
- 强制采购高价物料(如咖啡机市价1万,品牌方卖3万);
- 以“违约”威胁继续付款(如不买物料则没收加盟费)。
应对:签约前多渠道比价,合同中保留自采物料的选项。
- 支持服务缩水
- 承诺“驻店指导”“广告投放”均未兑现(如奶爸王子加盟商开业后无人问津);
- 客服失联、公司搬空(青浦案中团伙6-9个月更换主体)。
应对:要求写入服务响应时间(如48小时到店支持),并分期支付加盟费。
- 盈利模式不可持续
- 小品牌缺乏供应链优势,闭店率超60%;
- 头部品牌饱和(蜜雪冰城3万家店),新店竞争激烈。
应对:优先选择供应链成熟(自有工厂/仓储)、门店存活率>80%的品牌。
⚖️ 四、维权路径与证据保全
若已陷入纠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固定证据:保存宣传资料、合同、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如李女士靠录音胜诉);
- 集体诉讼:联合其他加盟商报案,提高刑事立案成功率(如苏州案210人联合追责);
- 行政举报:向当地市场监管局或商务部举报无备案经营(依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 刑事途径:若涉嫌合同诈骗(如伪造资质、蓄意跑路),立即报警并申请财产冻结。
📉 五、行业风险评估与理性创业建议
当前加盟市场的结构性风险要求更谨慎的入局策略:
– 避免“借势大牌”的投机项目:真正成熟品牌(如蜜雪冰城)不会通过中介招商,更无“升级版”分支;
– 优先考察区域适配性:在三四线城市,区域性品牌可能比全国品牌更有生存空间;
– 控制初期投入占比:将加盟费控制在总投资的30%以内,预留12个月运营资金;
– 通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验证资质:查询企业信用与投诉记录。
💎 总结:加盟防骗的“三查三避”原则
1. **三查**
- 查资质:商务部备案+商标注册信息+直营店流水
- 查门店:随机暗访≥3家老店,蹲点观察真实客流
- 查物料:对比供应商报价,核算价差是否合理
2. **三避**
- 避中介:只通过品牌官网/400热线签约(如蜜雪冰城仅官方渠道招商)
- 避承诺:所有口头保证写入合同,否则视为无效
- 避冲动:冷静期≥7天,拒绝“限时优惠”逼单
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清醒。每一次签字前,请用法律和数据的尺子丈量那些诱人的承诺——真正的品牌从不会拒绝你的验证,而骗子最怕你停下脚步思考。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