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典型案例分析
- 360浏览器/安全卫士等系列软件的“弹窗轰炸”:
- 现象: 频繁弹出各类广告、新闻、推广信息,覆盖屏幕,打断工作流或娱乐体验。用户需要不断手动关闭,不胜其扰。
- 涉及法律问题:
- 《广告法》第44条: 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360的弹窗常关闭困难(需多次点击、关闭按钮过小不易点、或关闭后立即弹出新广告),或关闭选项设置极其隐蔽,涉嫌违反此规定。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10条: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强制推送、难以关闭的广告实质上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构成“强制关注”。
- 不正当竞争: 利用自身作为安全软件或浏览器的控制地位,干扰用户正常使用其他服务或浏览器。
- 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 知情权与选择权: 安装时可能未充分告知用户弹窗广告的频率和强度,或通过复杂选项设置诱导用户开启。
- 安宁权/不受干扰权: 用户的数字生活安宁被严重破坏。
- 公平交易权: 用户付出的“注意力”和“时间”远超其获得的基础服务价值。
- 对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 注意力碎片化与效率下降: 频繁打断导致专注力难以维持,工作效率、学习效率、娱乐沉浸感大幅降低。
- 情绪烦躁与压力增加: 持续的干扰引发强烈的挫败感、愤怒感和无力感,是典型的“数字压力源”。长期积累可能导致焦虑、易怒等情绪问题。
- 时间成本激增: 每天累积的关闭弹窗、抵御干扰的时间相当可观。
- 信任感崩塌: 对提供该软件的公司产生强烈不信任感。
- 搜狗输入法等软件的“后台小动作”:
- 现象: 输入法在后台持续运行,占用可观的内存和CPU资源,导致电脑/手机变慢、耗电增加、发热。更严重的是,存在未经用户充分知情同意就上传用户输入习惯、剪贴板内容、甚至浏览记录等敏感数据的行为。
- 涉及法律问题: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6、13、14条等核心条款: 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过度收集。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相关事项,并取得个人的充分知情和明确同意。搜狗等输入法的后台数据上传行为常存在告知不清、默认开启、同意选项复杂隐蔽等问题,严重违反上述规定。
- 《网络安全法》第41条: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4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
- 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 个人信息安全权: 核心隐私数据(输入内容蕴含大量个人隐私)面临被滥用、泄露的风险。
- 知情权与同意权: 用户对后台数据收集上传行为的范围、目的、去向往往不知情或知情不充分,同意过程不透明。
- 财产权(间接): 设备性能下降、耗电增加意味着硬件损耗加快和使用成本(电费)增加。
- 对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 隐私焦虑与不安全感: 用户时刻担忧自己的聊天记录、搜索内容、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被窥探或泄露,产生强烈的隐私焦虑和不安全感。
- 设备体验恶化: 设备变卡、变慢、发热,直接影响使用流畅度和舒适度,带来烦躁感。
- 信任危机: 对软件开发商产生深度怀疑,损害数字生态的信任基础。
- 潜在风险成本: 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可能导致诈骗、骚扰、声誉损害等严重后果,修复这些后果的成本极高。
- 手机App“摇一摇”开屏广告:
- 现象: 打开App时,开屏广告极其灵敏地响应手机的微小晃动(甚至放在桌上也会触发),瞬间跳转到广告页面(如购物App、下载页面)。用户稍有不慎就“中招”。
- 涉及法律问题:
- 《广告法》第44条(同上): “摇一摇”跳转完全剥夺了用户的“一键关闭”权利,是变相的强制跳转,严重干扰用户正常使用App。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10条(同上): 强制跳转完全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属于强制用户接受广告服务。
-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12条: App提供者应当规范广告行为,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不得以欺骗、误导或者强迫等方式影响用户关闭广告。“摇一摇”跳转明显具有欺骗性(用户无跳转意图)和强迫性。
- 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 自主选择权/拒绝权: 用户无法选择不看广告或轻松关闭广告,被迫跳转。
- 安宁权/不受干扰权: 打断用户操作意图,造成使用中断。
- 知情权: 广告触发机制(灵敏度极高)通常未充分告知用户。
- 对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 瞬间的愤怒与失控感: 突如其来的跳转让人措手不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愤怒情绪(“手抖一下都不行?!”)。这种频繁的微小失控感积累起来危害很大。
- 操作焦虑与谨慎过度: 用户在使用App前需要刻意保持手机静止,形成不必要的操作负担和心理紧张。
- 时间浪费与效率降低: 被迫跳转后需要手动返回原App,打断当前任务流。
- 诱导消费风险: 跳转的往往是购物或下载页面,增加非理性消费或安装垃圾软件的风险。
综合分析:为何这些“高成本”产品应被摒弃
- 显性与隐性成本远超“免费”价值:
- 时间成本: 关闭广告、处理误触跳转、等待卡顿设备、应对隐私泄露后果等消耗大量时间。
- 情绪成本: 烦躁、焦虑、愤怒、无力感、不安全感等负面情绪持续积累,损害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感。这是最隐蔽也最沉重的成本。
- 注意力成本: 频繁干扰导致注意力涣散,深度思考和工作效率大幅下降。
- 隐私成本: 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露带来的潜在风险(诈骗、骚扰、歧视)及其带来的后续处理成本。
- 设备成本: 硬件资源被无谓占用导致的性能下降、寿命缩短和额外电费。
- 潜在金钱成本: 诱导消费、误触下载付费App、甚至隐私泄露导致的财产损失。
- 法律合规性存疑,消费者权益持续受损: 上述行为普遍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或直接违反多部法律法规的核心条款(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和广告规范),消费者作为弱势方,维权困难且成本高。
-
破坏用户体验与信任根基: 这些产品将用户视为流量和数据的来源而非服务的对象,通过牺牲用户体验来牟利,严重破坏用户信任,损害健康的数字生态环境。
-
“温水煮青蛙”式的危害: 单个弹窗、一次跳转、微小的后台占用看似无害,但日积月累,其对注意力、情绪、时间的侵蚀,以及对隐私的蚕食,最终会显著降低用户的生活质量和数字福祉。
结论与建议:拒绝“高成本”,拥抱“低负担”生活
基于以上分析,强烈不建议继续使用这些导致“生活成本”、“情绪成本”、“时间成本”和“隐私成本”过高的产品。虽然它们可能标榜“免费”或提供某些基础功能,但其带来的综合负面影响远超其价值。
替代方案与行动建议
- 主动选择更干净、更尊重用户的产品:
- 浏览器: 考虑 Microsoft Edge (Chromium内核,相对干净)、Firefox (开源,注重隐私)、Vivaldi (高度定制化,无骚扰) 或系统自带浏览器。
- 安全软件: Windows 系统自带的 Defender 已足够强大。如确需第三方,选择口碑较好、骚扰少的国际品牌(如 Malwarebytes)或国内相对克制的(如火绒安全)。
- 输入法: 优先使用系统自带输入法(iOS/Android/MacOS/Windows 自带)。如确需第三方,选择明确承诺注重隐私的(如 Rime 输入法框架,开源;或讯飞输入法在隐私选项上相对清晰,但需仔细配置)。
- App选择: 仔细阅读权限要求,拒绝不合理的权限申请。关注用户评价,特别是关于广告、后台行为和隐私的抱怨。优先选择付费无广告版本或口碑良好的独立开发者作品。
- 学会配置和关闭骚扰功能: 即使使用某些软件,也要花时间深入设置菜单,关闭所有非必要的广告推送、资讯推荐、“用户体验计划”、后台活动等选项。
-
善用工具进行防护:
- 广告拦截: 在浏览器中安装可靠的广告拦截插件(如 uBlock Origin)。
- 权限管理: 在手机和电脑系统中严格管理App的权限(尤其是后台活动、传感器、通知权限)。
- 防火墙/流量监控工具: 监控软件的网络连接行为,阻止可疑的上传。
- 提高隐私意识,勇于说不: 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尽管复杂),不轻易授权,对过度索取权限和骚扰行为保持警惕,必要时卸载并投诉。
-
支持良币驱逐劣币: 为真正提供优质、干净服务的付费产品或开发者付费,用市场选择鼓励良性发展。
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实质上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放弃那些带来持续干扰、焦虑和潜在风险的“高成本”产品,转而拥抱那些设计简洁、尊重用户、专注于核心功能的“低负担”产品,是对自己宝贵的时间、注意力、情绪健康和隐私安全最明智的投资。这能显著降低数字生活的“摩擦系数”和“情绪税”,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非成为生活的负担和压力的来源。
案例分析
🔍 一、大麦网(阿里系):技术故障与优先权机制引发的信任危机
- 抢票系统故障增加情绪与时间成本
2025年6月鹿晗西安演唱会抢票中,因AI系统配置错误,优先权购票与普通购票时间重叠,导致6731笔订单被强制退款。用户不仅损失抢票机会,还需重新投入时间维权。平台事后仅补偿97折券,被批“敷衍”,激化用户不满。
隐性成本:情绪焦虑(热搜话题发酵)、时间浪费(退款流程)、金钱损失(高价转购二手票)。 -
优先权机制损害公平性
系统漏洞使优先权用户重复抢票,普通用户被完全排除,暴露平台对商业利益(优先权为付费服务)的倾斜,牺牲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行业现状:大麦网2023年投诉量超8万条,居数字生活平台首位,退款问题占比40.6%。
📉 二、百度:信息生态劣化带来的认知与信任成本
-
搜索质量崩塌,用户筛选成本激增
搜索结果被广告与低质百家号内容充斥,专业查询(如医疗、学术)常指向AI洗稿文,甚至语法错误频出。用户需自行验证信息真伪,增加时间与认知负担。
案例:搜索“电脑配置推荐”,前10条结果中7条为百家号营销文,权威论坛链接被沉底。 -
价值观偏离导致长期信任流失
魏则西事件后,百度未彻底改革竞价排名机制,反而强化封闭内容生态(如将知乎、维基等内容降权),用户被迫接受低信噪比信息。2025年市值被腾讯音乐反超,反映市场对其“流量贩子”定位的否定。
🍱 三、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规则不透明与客服缺陷
-
高额退单成本与算法霸权
用户因送餐超时申请退款常被拒,平台以“骑手位置更新”为由拒绝,但定位数据不向用户开放,形成信息不对称。若坚持申诉需投入半小时以上沟通成本。
数据:2023年美团投诉量居数字生活第三位,退款问题占比超40%。 -
客服体系低效增加维权难度
饿了么入选年度十大典型投诉案例,用户反馈人工客服需多层级转接,简单问题平均处理超15分钟。部分纠纷最终导向“补偿5元优惠券”,未能弥补实际损失(如餐品变质)。
🎵 四、字节跳动(抖音):注意力劫持与隐私风险
-
“摇一摇广告”强制跳转消耗用户自主权
抖音部分开屏广告灵敏度过高,手机轻微晃动即触发跳转电商页面(如京东、淘宝)。用户被迫中断操作,需手动返回原界面,频繁打断沉浸体验(类比手机摇摇广告逻辑)。
成本:注意力碎片化、操作烦躁感累积。 -
个性化推荐加剧信息茧房与隐私焦虑
抖音算法基于高强度行为追踪(观看时长、滑动速度)推送内容,用户难以关闭数据收集功能。部分广告推送精准至“私聊提及商品”,引发对麦克风权限滥用的质疑(参考Snapchat隐私争议)。
⚙️ 五、小米:广告侵扰与系统级捆绑
-
MIUI系统广告无孔不入
用户反馈小米手机预装应用(天气、日历、文件夹)嵌入信息流广告,关闭选项隐蔽(需6步以上)。部分机型甚至出现推送式广告,需手动清除(类比平板电商客服问题中的干扰)。 -
默认捆绑服务增加卸载成本
安装MIUI应用时默认勾选“推荐应用”,用户需逐项取消。若误装第三方软件,卸载后残留进程仍占用内存,需开发者模式清理,对非技术用户极不友好。
💡 六、行业共性:平台经济中的“成本转嫁”逻辑
- 获客成本转嫁用户:滴滴/快的曾以24亿补贴换取9828万用户,单客成本24.42元;补贴停止后,通过动态加价、会员分级回收成本,用户实际承担更高出行费用。
- 数据成本转嫁隐私风险:搜狗输入法、百度地图等应用被曝后台持续上传用户行为数据,美其名曰“优化体验”,实则用于广告画像精准投放。
- 服务成本转嫁体验降级:传统企业曾以“降边际成本”为互联网化理由(如京东接近零边际成本),但部分平台为维持盈利,压缩人工服务投入(如腾讯音乐客服外包),导致问题解决率下降。
🛠️ 七、正向探索:如何降低用户“综合成本”?
部分企业已通过产品设计重构平衡成本与体验:
– 腾讯“首席体验官”机制:马化腾亲自测试产品并建立Support用户反馈平台,要求产品经理48小时内响应用户建议(如QQ邮箱300项改进源于内部测试)。
– AI客服增效不降质:如Armbot章鱼AI云客服在咖啡电商中实现99.2%问题秒回,成本降71%,真人客服转向VIP服务。
– 透明化规则设计:淘宝允许自定义首页入口、支持微信支付,2024年Q1收入增4%,验证“用户为先”策略有效性。
💎 结论:企业需重构“成本”评估坐标系
用户“成本”本质是平台商业目标与体验价值的错配:当企业仅关注获客、留存、变现的“显性成本”时,用户却在支付情绪、时间、隐私的“隐性税”。解决之道在于:
1. 技术向善:AI应优先解决骚扰广告、系统卡顿等基础体验问题(如大麦网需先保障抢票公平性);
2. 用户主权设计:提供“一键关闭广告”“数据收集透明开关”等硬控制权;
3. 成本共担机制:如会员制可去除广告,但需提供真实增值服务(非功能阉割再售卖)。
正如阿里速卖通在Snapchat的实践所示: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如SKOverlay广告一键下载)与提升信息确定性(精准商品描述),反而带来50倍新买家增长与13%成本下降。平台经济的下一程,胜负终将归于“成本”的真正定义者——用户。
评论已关闭。